這是一條
由阮厝後山
通往基隆友蚋的小山路


友蚋有三多
友蚋溪因支流多
所以用 "友" 字來命名的橋樑最多


第二多是礦坑
隨著時代的演變
現在幾已荒廢


友蚋第三多是土地公廟
村莊田頭田尾都有兩座


算算友蚋地區的土地公廟至少十幾座之多
因為早期農業社會
土地公成為人民信仰寄託






周末午后

健行五人
沿路而無車馬喧







友蚋支流水潺潺

沁入心間





窖藏於林的石壁

彷彿
有觀音盤座其上


枝枝葉葉
為她隱其身修






看過竹花嗎?

(竹子開花)





石壁旁的樹幹
棲身著令人發毛的怪東西





山林忽有人家居

磚牆配落地窗
兼有炊煙裊裊升

大快活





百合遍遍野燦爛

昂首迎賓





ㄚ杯突兀
舖舖過

風聲  沙聲   窸窣聲                






五月雪衣
覆枝頭



 


落花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
更護花





手拾地上油桐
撿摘艷紅樹果


送你
滿眼甜蜜承諾





華新人家多少年


借問
荒廢礦坑對向可有古人跡?


註:

友蚋、瑪陵一帶有礦業文化資產
應該好好規劃整修


讓民眾了解礦坑俚語

"入坑未死人先埋"
"入坑死一人,毋入死全家" 的歷史







友蚋里內
唯一教育機構─友蚋國小


設於大正十一年(西元1922年)
它的發展是由 "改良書房到國校"


「蚋」以漢字解讀為「校內有虫」
前人以為不妥


故於民國五十八年改為「復興國小」
該校距今有八十年歷史




在這邊讀書
好像可以赤腳吼?






在復興國小對面

跨河渡溪有一便橋
稱鹿寮橋


百年前

友蚋整個山區有上萬隻鹿群
之後漢人大量開墾平原

森林消失
自然環境遭到破壞







友蚋溪又稱「鹿寮溪」

民國六十年前友蚋溪水還很深
渡船可行駛至鹿寮


載貨載煤
也可載人出入





休閒產業興起後
農場 釣魚池 林立






一行五人
超過二百多歲


步行了三個多鐘頭
汗流浹背





就著山泉沖涼耳脖
笑談友蚋溪護魚實況


城市的小腿不聽話
回家舉了半天


汗過沖涼
怎一個快活了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素昧平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