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都以為
創意是天外飛來的靈感
是可遇不可求的天賦

然而,劇場大師賴聲川可不以為然。 



以自身的創作經驗為基礎,
他寫出《賴聲川的創意學》一書,
並獨家創作出一座創意金字塔,
賴聲川要告訴大家:創意是可以學習的!

科技領航的時代已過去,
栽培你的靈感,就先從創意學開始進修吧!





我原本已經放棄教沒有創意的人創意
我一直想,也很挫折,為什麼我會,學生不會?

明明我看到的事,為什麼沒辦法讓他們也看到?
我甚至讓學生跟著我,看我排戲,魔術都變給他看了
他還是看不到,這表示他有些基礎沒有到位,
所以事情發生在他面前,他連看都看不懂。





二○○一年
我到印度佛陀證悟的菩提迦葉參加佛法研習營。

在那個充滿創意的地方,我經歷了一次突破,
不僅反省自己的教學方式,也反省現代文明看待創意的錯誤。

我突然看清,
在藝術中的學習有其限制,要怎麼補償這個限制?

於是想到佛法所說的智慧與方法
修行的人,如果要對佛法有更深的體驗,
智慧、方法兩者必須兼有。

企業都了解這個道理
如果沒有方法來執行,再偉大的想法也沒有用。

現在很多人覺得無厘頭、搞怪就是創意,
搞怪誰不會?
這是最簡單的,只是怎麼搞怪而有道理,這就不容易了。

而且,搞怪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是為了凸顯自己,這是利己的動機,
那麼創意成果也比較有限。
如果是為了更大的理想,才可能有較大的成果。



創意,從改變看法開始

創意是自己出一個題目,然後自己去解題。
要有創意,首要是改變自己的看法。

我用電腦來比喻,人就像電腦,也有一個作業系統,
但是我們所有的預設值都不利於創意,
我們把一切事物制式化、固定化、格式化,
不只是做事方法,連人生都格式化。

星期一到星期五上班,週末則休閒,
這種生活和創意隔得很遠。

我不是說生活一成不變就跟創意無緣,
只是你要認清自己已經掉入一種格式,
這格式會不會影響你看世界的方式?
你看事情會不會因此變得愈來愈狹窄?

能不能看到更多可能性?會不會更包容?



要檢驗自己是否有創意,要看自己能不能改變視點,
能不能用別人的眼睛來看、站在別人的立場來看

如果是,就表示你還有創意的希望。
如果只是鹵莽地捍衛自己的想法,表示你已經關了起來。

要改變自己
第一步是能站在別人的位置看事情,這不容易
這表示你要了解他,感受他所感受的,
其中牽涉到很多需要開發的能力。

要不斷地追問自己

動機和創意成品之間的關係非常密切,
創意一定要追問創作背後的動機。

我的老師吉美欽哲仁波切說
「改變道路最快的方式,就是改變目的地。」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盲目旅行,
到最後人都傻了,覺得世界愈來愈大,大到無法管理。

我也喜歡旅行,卻覺得世界是愈來愈小,
我會在旅行中管理自己的經驗,
懂得更體會人、更關懷人。

在創意的過程中,不斷問自己的動機很重要。
一直追問,是希望你能夠保持好的視線,
到底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創意有主動和被動之分,大部份的創作者都屬於被動創意
但兩者需要的過程是一樣的。

被動創意也要追問自己的動機,動機不同,
會有不同的做法和思維。

創意永遠都是有條件的,要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我最近為國家音樂廳導莫札特歌劇,
我的限制很大,因為音樂廳不是劇場,
沒有大幕,也沒有側台,不能搬大道具上來,
對一個導演是綁手綁腳。

但如果清楚自己的動機,做事會更有效率,
也能找出最好的做法,這就是創意,好的做法就會包含無限的創意。

成敗在於動機

台灣沒有理由不成為亞太創意中心,
我們有很多特殊的大環境

例如,台灣人聰明、勤勞
更重要的是,台灣是個善良的地方
台灣的善,是出自很深的宗教情懷及儒家傳統,
沒有多少地方可以比得上,這是創意最大的財富。





企業界非常需要創意
而且它本來就應該領先創意,而不是藝術界在領先創意。

企業是否有創意,還是必須先回到動機,
如果企業的動機是賺錢,創意的思考會受限。

真正開明的企業家,目的不是為了賺錢,
而是創造更好的世界,這就不一樣了。
創意的動機要看是利己還是利他,
如果動機在利他,收穫無可限量。

我認為這幾年最有創意的企業是蘋果電腦,
蘋果的作業系統可能不如視窗,但是它用起來就是舒服。
我在蘋果身上,看到一個控制得很好的創意,
而且始終保持一致性。

蘋果的iPod很厲害,
多少公司的MP3比它更好、功能更多,就是沒有它美
它完全懂得現在人要的是感覺。

只要有過那種觸感,你就知道。



我今年初應邀到史丹福大學教書,校方給我一台蘋果電腦。
這是我第一次使用蘋果電腦,
用過之後,至今讓我懷念的不是它的功能,而是它的感覺。

這是很感性的東西,
它的企業動機是要創造一個更人性的電腦,
它把這個動機當作最後的目標。


我雖然不了解這家公司,
但是我認為他們不希望未來的世界是機械化的冰冷世界,
他們在乎的是電腦跟人的關係。

現在所有的商品都在拚「有感覺」,
但是大部份還是加碼在功能部份,這是創意的下游

企業能不能在創意上游就找出自己的動機?
企業不但要問某一項產品的動機,
也要問整體企業的動機是什麼,
如果整體動機是競爭、要贏,

那麼創意深度也不可能太高。


做創意必需活在當下

從事創意工作,必須活在當下
當下是充滿任何可能性的點,我們大部份時間都遠離它,
都在想過去或未來的事,尤其是企業界。

如果真的能靜下來,就懂得在當下的這一剎那裡面,
會看到無限的可能性,創意就在其中。
我在做戲的時候,會想辦法讓自己空掉,
這對企業同樣重要。



企業面對很多困難的處境,
與其鑽進每一個細節,不如想辦法空掉,
這時很多答案自然會出來。

空掉
是指放下所有瑣瑣碎碎的理念、思維,
非常安靜的享用當下地時刻

你的頭腦沒有趕忙地往未來想,也沒有沈醉在過去,
真的看到當下的風景,
這時你就變成海綿,創意會自動進來。 


本文出自於天下雜誌350期   
文/蕭富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素昧平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