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創新 
台灣企業家準備好了嗎?






自稱「我的戶籍是世界」的大前研一博士,
不僅多年前率先預言新經濟戰場在於「看不見的新大陸」,
並提出決勝關鍵不在於成本,而是必須掌握「知識平台」。


他長期觀察國際與兩岸事務,
更創辦「一新塾」「異端者的學校」,
鼓勵創新思考與創新模式,啟蒙無數日本為政者與創業家。


應天下雜誌與台灣IBM邀請,
大前研一將於本月26日訪台發表專題演講。


來台前夕,
經濟日報特別與天下雜誌合作,同步刊出大前研一專訪內容,以饗讀者。 





日本經濟憑什麼復甦?
韓國跟台灣相比,又有什麼問題?
東亞四國(中、日、台、韓)經濟綜合體為什麼缺一不可?
台灣企業創新的障礙在哪裡?


趨勢管理專家大前研一對台灣提出「準備花營收25%投資海外市場」的忠告。



以下是天下雜誌專訪大前研一的內容摘要: 

問:3月初,日本政府正式宣布走出經濟緊縮,
掙脫七年來的成長困境,日本企業做對了哪些事,
讓他們今天在低成本廝殺的紅海中,仍然那麼有競爭力? 







威而剛經濟

日本最近復甦主要靠大陸,短期效果強大,
下半年中國噩夢的效應就會顯現…… 


答:這個問題很奇怪,日本企業一直很有競爭力啊!
至少有一成五的日本人在具全球競爭力的產業工作
(汽車、電子、遊戲及工具機等產業)。


這些產業都已經全球化了,
因此不管匯率、國內市場如何變動,
他們都在全球市場競爭,今天反而變得更強壯。 


過去10年日本經濟的黑暗「隧道期」,
最慘的是衰弱的傳統產業,
日本政府因為太投入拯救這些快倒閉的產業,
投資了3兆日圓人民稅金,不僅沒救成,反而讓日本天空烏煙瘴氣。


期間不僅賠上日本人民辛苦存在郵局裡的錢(幾乎賺不到利息),
更讓日本背上了巨額公債,用低利率造成超多現金流動的假象。

另外,保留至少100家不具競爭力的銀行。

這場中央集權規劃出來的復甦計畫,
保留了國內不具競爭力的產業、銀行,
阻擋了國際間有競爭力的廠商進來創造更多利潤。


後果有二:

一是犧牲了日本消費者的利益;
二是日本的下一代須背負更沉重的債務。

7兆日圓,
這對少子化的日本來說是很嚴重的問題,甚至幾乎不可能負擔。 






問:那麼,如何解釋日本最近經濟的大復甦? 

答:最近的復甦,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大陸」。

你看日本去年表現最傑出的60家公司(年獲利在10億美元以上)排名,
有67%都是因為在中國大陸經營成功所致。


造船、貨運、鋼鐵、汽車等產業,
只要是知名的公司,都是明顯的中國概念股,
我稱這是「威而剛經濟」,也就是一群老朽的傳統產業,
到大陸後像是突然吃了威而剛,馬上就可以參加興奮的大派對了。 





問:這不是很危險嗎? 

答:當然。

今年情況就會有很大的轉變,
一中國本身經濟成長將減緩,
另外,中國自己也快速進入產能過剩的困境。


以鋼鐵廠來說,目前產能快速增抬到3億噸,
中國國內實際需求是這個產能的一半,接著就會剩餘出口,
直接用低價和日本鋼鐵廠競爭。


日本去年享受的意外之財,今年將變成噩夢,
下半年中國噩夢的效應就會很明顯。


當然,
今天日本復甦的另個主要原因,是日本企業過去幾年減肥成功;
以往被過剩產能、員工、負債等問題困擾的企業,
在低成長期大幅推動的減肥已見成效。


另外台灣、韓國廠商都大舉進軍中國大陸,
這兩個國家產能的擴充,必須依靠向日本廠商買機器、關鍵零組件。


韓國的成功來自對日本機械與零組件的深刻了解與掌握,
再抓住美式管理的迅速果斷決策模式,
這是三星及韓國企業成功的主要模式。 


台灣也有中國需要的東西,那就是管理的技術。

但台灣企業要進入中國,仍然必須跟日本買機械與零組件。


這真要感謝上帝,
台灣企業仍需向日本採購機械與零組件,
而且還能用中文去管理中國的勞工,
用英語跟全球的買主溝通,
可見台灣占有的關鍵優勢仍然很強的。 





一個不能少

東亞四國關係緊密,
若無台灣出色的管理能力支援,中國不可能繁榮成長…… 


台灣今天能夠在全球經濟中,仍有那麼強的地位,
就是因為懂得「力用」這些東亞的鄰居———日本、南韓、中國。


相對而言,
我覺得韓國問題就比較大,
因為儘管韓國企業在中國東海岸地區能見度很高,
但他們中文能力不如台灣人強,
而且狹隘的愛國主義又特別強烈。


相較之下,
台灣人就「四海一家」,國際化多了。







事實上,

要長期在中國大陸經營成功,
必須懂得包容不同的文化,
不能只想「利用」廉價的勞工。



現在韓國企業在中國可能還沒問題,
因為中國勞工急需工作,
但十年後,中國勞工技術愈來愈成熟,
經濟情況好轉,對工作的要求也會跟著不一樣;
韓國人那種剝削利用的態度就會引起麻煩。 



問:所以台灣相較之下還很有利基? 

答:我會在演講中進一步強調,
眼前東亞這四個國家(中、台、日、韓)的緊密合作、無疆界整合,
簡直太了不起了。


東亞四國的這種緊密共生,
在國際上卻一直沒有被廣泛注意,
歐美各國也沒看清這四國經濟綜合體的超強動能。


四國中,
日本靠的是先進的機械與關鍵零組件、
台灣具備很好的管理能力、
韓國有激進的生產能力,

聯合進攻美國、日本、歐洲市場,
東亞四國已經成為全球超強的生產基地。 





而且關鍵是,
四國中少一國都不行。


如果缺了日本的關鍵零組件與生產機械,
台灣也沒能力在中國那麼有效率地製造出狂掃美國市場的產品。


如果缺了台商在中國的200萬管理者,
誰來雇用、管理中國大量的勞工?


廈門國營的廈華映鑫是中國顯示器大廠,
但生產、行銷及製程經理統統都是台灣人,
許多其他大陸國營企業也是如此。


我認為台灣對中國大陸經濟的成功,
扮演關鍵的角色,台海只要出點小問題,受害最深的是中國。


因此我不認為中國會攻打台灣,
否則中國經濟的命脈明天就會氣絕。


因為中國經濟的機動力、爆發力,絕對需要靠台商,這是無庸置疑的。 


但是陳水扁先生好像不了解這個連動關係,
反而認為台商現在做的是在「幫忙」中國大陸,
而且採取衝突解,這實在是很過時的想法。


可見,
台灣對中國經濟的起飛有關鍵的影響力,
這是值得台灣人驕傲的,因為缺了台灣,中國不可能繁榮成長。


今天中國大陸最缺的就是好的管理者。

當然,
如果你說需要管理者,明年中國就有辦法產生100萬個MBA,
但是他們全然無用,因為這些管理碩士都是紙上的。 






問:你看到台灣企業家有機會真正的創新嗎? 


答:你問得好,這才是台灣人要仔細思考的問題。

對照日本的例子,
台灣人必須體認自己會經歷日本過去20年的苦日子,
你們選擇怎麼挺過這段時期?


過去,
台灣的成功得來還不算辛苦,
因為很快就承接了日本的機器與零組件優勢,
當然台灣人算好的,你們還付費,
韓國人是雇用日本大公司員工周末到韓國兼差的方式,
偷到日本機械及零組件技術的。

接著自己投資設廠,後來還可進一步往中國大陸輸出累積的技術與管理。 



創新是關鍵

下一場仗,需要在行銷、品牌、設計上創新;
掌握時勢,可別坐等利基流失…… 

但是,
未來台灣要親身去面對全球市場,
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及行銷團隊,
未來的仗跟過去、今天都很不一樣了。


要全球消費者願意付出比中國、印度貨高出一成以上的價格購買產品,
如何創新你們的生產線、產品、製程都是重要的課題。

台灣企業界是否有決心投入這樣的改善,
卻是很大的疑問。

今天我看來,一個都沒有。
韓國已經有三個知名品牌進入全球100大品牌排行了,
台灣卻一個還沒有。






和其他東亞國家比起來,
台灣目前還有競爭力,因為有那麼大的中國可以做槓桿支撐。


但是台灣企業都還待在「幕後」,
即使是中國最大出口廠商鴻海,也沒多少人知道他是誰。

要提升自己進入下個賽局,必須打一場不同的仗,
因為中國的勞工價格最終也會上漲,
到時候買家又可以轉到別家去採購了。 



下一場仗,需要在行銷、品牌、設計上創新,
也需要到第一線去接觸終端客戶,
真正探知市場的需求,開發自己的規格。


但要做到這些,必須將營收的25%重新投入市場。







過去20年強起來的日本企業,
都是投資營收25%在美國市場建立品牌、行銷管道、顧客關係的廠商。


告訴我,
台灣有任何一家企業願意花這麼高的營收比率去海外打市場嗎?


可見台灣還有長路要走,
企業家們需要改換腦袋(paradigm shift)。


特別當你的企業賺OEM、ODM的錢還滿容易,
企業員工也沒準備好創新的時候,
你花這種錢去打品牌,恰當嗎?



但回頭想來,

儘管眼前還賺錢,
但中國工資的上漲或人民幣的升值,
短期內也都可能讓你利基盡失。

因此,好的管理者真的應該往下面想幾步了。





《天下雜誌》0412



朋友們~
通膨時代來臨了

無論在生活上.經濟上.心態上
你做好創新的準備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素昧平生 的頭像
    素昧平生

    正港ㄟ牛肉麵館

    素昧平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